甲瑪鄉諧欽隊演職人員在彩排節目。
普布丹增(左一)帶領隊員排練。
甲瑪鄉諧欽隊參加拉薩市2024年春節藏歷新年晚會。
甲瑪鄉諧欽隊在非遺巡展活動上表演諧欽。
甲瑪鄉諧欽隊男演職人員。
甲瑪鄉諧欽隊演職人員做演出前準備。
甲瑪鄉諧欽隊在田間地頭為群眾表演諧欽。
甲瑪鄉諧欽隊在墨竹工卡縣甲瑪松贊文化藝術節上表演諧欽。
從拉薩沿著國道一路向東來到甲瑪鄉,仲夏里的油菜花開得正盛,遍地金黃,正值觀賞游玩的好時節。
甲瑪,意為“百里挑一的富地”,是群山環繞、水草豐足的寶地。赤康村就坐落在這里。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純樸善良、能歌善舞,其中,這里的“甲瑪諧欽”最負盛名。
諧欽是藏族古老的大型儀仗歌舞,過去多在隆重的宗教儀式或重要活動中表演,流傳于山南、拉薩、日喀則等地,其中,在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甲瑪溝一帶的諧欽稱為“甲瑪諧欽”。甲瑪諧欽韻調古樸、表現獨特,顯示出濃郁的西藏風情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據甲瑪鄉赤康村的老人回憶,甲瑪諧欽作為一種歌舞表演,已經流傳1000多年了,在當地被稱為“崇魯”,屬于諧欽的一個分支。這種歌舞形式相傳始于松贊干布時期。為更好地保護、發展傳統文化,2012年,甲瑪鄉成立了甲瑪諧欽藝術隊。經過幾年的努力,2014年,甲瑪諧欽被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時也得到了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
說起前些年甲瑪諧欽的傳承和發展,不得不提到當地的村民多吉——甲瑪諧欽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他的組織和帶領下,2012年底,一支只有14人的業余民間藝術隊成立了。這些成員全部自愿學習甲瑪諧欽。在多吉的多方奔走努力下,這一瀕臨失傳的文化瑰寶又重新綻放出前所未有的魅力與風采。
近幾年,多吉搬遷到拉薩,甲瑪諧欽的傳承責任更多地落到了村民普布卓瑪和普布丹增的肩上。
今年47歲的普布卓瑪是甲瑪諧欽民間藝術團的負責人之一。農閑時,她和普布丹增就會召集藝術隊成員到霍爾康莊園的戲臺里排練甲瑪諧欽。
“如今,這支隊伍已發展到20多名成員,都是當地群眾。藝術隊經常受邀參加各種大小晚會、重要節日演出和赴區內外非遺展演等,其影響力和傳播力不斷提升,特別是甲瑪諧欽《和親路》受到廣泛歡迎。”甲瑪鄉工作人員德吉卓嘎說。
赤康村的霍爾康莊園,是西藏目前保存較好的幾座莊園之一。在墨竹工卡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霍爾康莊園的老戲臺可用于排練甲瑪諧欽,老戲臺旁邊的建筑物用于存放表演道具和非遺文化宣傳展示。“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甲瑪諧欽,村里人跳了一代又一代。站在這個古老的建筑物排練或者是酣暢起舞,靴子在地上敲出回聲,覺得傳承的責任更重大了。”普布丹增說,“為了讓甲瑪諧欽不僅活在人們的記憶里,更要活在現實生活中;不僅活在史料記載里,更要活在舞臺上,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表演開始,戲臺上傳出低沉而優美的歌聲,男的穿緞袍,戴圓形黃絨帽;女的穿彩緞藏袍,戴弓形或三角形頭飾。歌聲緩慢,此起彼伏,伏時聲音低沉渾厚,起時高亢悠遠,男性舞蹈動作熱情豪放,女性舞蹈動作細膩柔美。
這些來自田間地頭的民間演員們,過去在遼闊的草原上跳舞,現在到了燈光華麗的舞臺上,雖然也講究隊形、節奏和整齊度,但特色元素是必須保留的,那就是原生態,他們純樸的眼神,從心底散發的生活熱情和笑容。“我們對搬上舞臺的甲瑪諧欽進行改編,比如說在草原上時我們常常圍成一個圈邊唱邊跳,但在舞臺上,我們則要更多地面向觀眾,向他們展示其中的細節部分。”普布卓瑪說。
如今,有墨竹工卡縣委、縣政府的引導和支持,當地村民的努力,甲瑪諧欽登上了區內外的大小舞臺,讓這古老的非遺散發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甲瑪鄉希望小學的小學生們也組建了藝術隊,能夠完整地表演甲瑪諧欽,讓人們看到非遺后繼有人。